首页-沐鸣娱乐-官方注册站

全国加盟咨询热线:

400-123-4567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沐鸣资讯 > 行业动态

为什么中国房价一直涨,从来不会跌?

文章作者:佚名 浏览次数:发表时间:2023-09-27 23:32:25
房价为什么涨的快,能一下翻倍。跌最多只跌百分之几??

1992年之后的深圳。

1997年前后的海南。

2008年的上海郊区。

2012年的深圳郊区。

2014年的鄂尔多斯。

等等…

十年前,有一条流传甚广的短信段子——


讲一老外到上海做生意,十年后,生意赔了几百万,沮丧地决定卖掉上海的房子回国,谁知卖完房子,不仅还清了欠债,竟然还赚了一笔。


这个段子的真实性存疑,但核心有二:


一是吐槽搞实业不如炒房;
二是道出了各路热钱投资地产,赚开了花。



这个故事到了2016年以后,又衍生出来了“养老移民”的版本:


如,上海某退休老汉自觉还能活个二十年,干脆卖掉上海房子去苏州养老寻快活,在苏州潇洒了十年,腻了,打算去成都继续欢乐,房子一卖,忽然发现赚的钱不仅足够过去十年的花费,还净赚了80万。
“十年一觉扬州梦,赢得金钱八十万”。


这个故事的内核是:


讽刺2016年新一轮的房价上涨。
道出了一线城市居民利用时间差,坐吃二三线发展红利的现象。


这类故事共同描述了一个现象,就是:


中国绝大多数城市,过去二十年来房价一直在涨,以至于让人形成了惯性思维——中国的房价会一直涨、涨、涨下去。

显然,过去二十年的暴涨,不可持续,但什么时候停止?是个问题。如果从明天开始,南阳的房价告别过往二十年的上涨,究竟是好事,还是坏事,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?


首先可以绝对确定的是:南阳房价如果停止上涨,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。


首先,我们要明白一个循环:


房价上涨→地价上涨→政府卖地收入提高→提前买房者获利→银行放贷赚到钱→房地产相关行业繁荣,如装修、建材、家电→更多的资金进入房地产


过往的二十年,上述环节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,这也是为什么政府无论出台多少政策,都难以压制房价的终极原因。地产,绑架了地方经济,三四线城市,尤其如此。


(来源:《中国家庭财富健康报告2019》)



在中国人的资产配置中,房产占据了近八成的比例,金融资产配置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,从居民的负债占比,也略见一斑。

(长期消费借款,主要是房贷,黄色部分)

据央行2020年数据,中国家庭负债结构相对单一,负债来源以银行贷款为主,房贷是家庭负债的主要构成,占家庭总负债的75.9%。

如果房价停涨,就意味着在通货膨胀压力下阴跌,也间接意味着之前贷款买房的居民,资产缩水。如果不幸房价下跌,房子持有者未来上涨的预期破灭,很可能会出现退房潮或断供,甚至出现大量个人破产的案例。



在中国,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,很多地产商是国企,如招商、保利、铁总、华侨城、金茂、中海等。当然,还有一些知名企业,在一些地市也涉足房地产,如丹尼斯、新田在郑州开启“地产+商业”,京东在北京拿地做“电商房地产”、阿里、中石化做相关地产项目等。


这些“外行”,进入房地产,先进入者早已吃到了地产红利,并发展出了自己的模式,后来者进入,也无非是想分一杯羹,甚至是开辟新的业务,艰难时刻,寻求“战略转型”。


如果房价停滞,意味着它们投入的资本将毫无预期,这些本来从事传统实体经济的资本大鳄,如果纷纷从房地产行业撤资,将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,后果不堪设想。


任泽平有房价的三大判断:长期看人口,中期看土地,短期看金融。


其实影响房价的另一个重要要素,是中国的货币总量一直在增多。房价是船,货币是水,在过去二十年说,水涨船高,屡屡应验。


中国二十年来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,远超GDP增速。

M2增速与GDP平均增速比超200%,也就是说,钱的增速一直是经济增速的两倍多。

(中国M2/GDP增速比值)

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,2009年,三线城市一碗牛肉面3块钱,到了2018年,就需要7块钱。


经济学家费雪(1911),有一个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=PT(货币数量×货币流通速度=物价水平×商品交易总量)


M:货币的数量;
V:货币流通速度
P:物价水平
T:各类商品的交易总量。


货币流通速度V,交易总量T,是由社会制度、地区偏好所决定,短期内非政策刺激,都会保持相对稳定,所以M(货币量)一旦增多,就意味着P的价格要上涨。(该理论有不少质疑,但也可以作为一个房价的简单参考。)


在过去的二十年里,房子成为了中国家庭抵御货币超发、通胀,实现资产保值的最佳配置,从这个方程式里就可以看出来。


人民币不比美元,国际化之路还很漫长,当人民币无法走出去,这么多钱留在国内,总要有流向。如果不让流入房地产,就意味着银行贷款和各种途径的融资,都对房地产关上了大门。那么地产商,尤其是那些囤地待卖的地产商,只有一条路:抛售等死。


什么是土地财政,就是地方财源除了转移支付,主要靠卖地。全国的土地出让与地方财政比率在2019年达到58.35%,对于部分内陆三线城市,这个会更高,一些地方接近90%也不算夸张。

什么是市场经济?就是一个各行各业逐渐货币化的过程。


举例来说,计划经济制度下,依靠计划调拨的服务和项目,如公费医疗、住房分配、物业服务、教育培训等,在市场化大潮下,都开始有了价格,再加上新出现的行业,如互联网、私家汽车的发展,同样带来了货币需求,就需要政府开动印钞机,印更多的钱。


中国在98年经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,亚洲经济萧条,大陆开放房地产,就是为了创造新的需求,让货币流入到新的房地产市场,牢牢把控。


以南阳开辟地下空间利用为例,就相当于开辟了新的土地市场,地下空间从原来沉默的、难以交易流通的公共资源,摇身一变,成为了新的商品。


如果人为将钱流入房地产的闸门关上,就意味着短期内,国内市场一定要寻找到新的洼地,开辟新的行业,创造新的需求。这对任何区域,都是一种倒逼转型。但是转型,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完成,它需要几十年的积累,骤然关上,就意味着切断地方财源。



过往的二十年,公众对房地产形成了一种共识,就是房地产有波动周期,热几年,冷几年,有规律。


每当有人言之凿凿地讲房价不会涨,最终总是被打脸。发行的货币没有地方去,地方经济顶不住压力的时候,就会有各种理由,放开房地产市场。如,首付比例降低,首付分期,利率下调,降低购房门槛,放宽人才引进限制,减免契税,土拍出让金分期,降低预售标准等各种手段。

(2005到2017年,房价周期性波动明显)

国内从未有过下决心抛弃房地产的念头,总是欲盖弥彰,反反复复。因为在中国,土地上涨的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和拥有土地资源的国企。


当然,世界上也有壮士断腕的国家,日本就是一例。

1990年开始,日本真实价格指数骤降,此后二十年,没有恢复

1985年,日本“广场协议”后,日元每年保持5%的升值水平,即意味着只要国际资本持有日元资产,就可以通过汇率变动,获得5%的汇兑收益,国际热钱开始流入日本,疯狂炒房。


最终,日本政府决定采取严厉的措施,挤掉地产泡沫,连续加息,政府加收地价税,日本土地价格从1990年开启了下跌,房价随之骤降,甚至暴跌50%。市场上的钱开始回归理性,投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,加之日元升值后,原先的日本代工向东南亚转移,倒逼日本经济迎来了供给侧转型。

日本的挤泡沫很惨痛,但回首去看,成就了日本“失去二十年”的韬光养晦,遂有了安倍及继任者迎来新景气。


如果三线停涨,会直接造成资本外流,资本向更有“钱”景的新一线城市,如郑州、武汉等地聚集。地方人口被加速虹吸,最终形成“马太效应”,大都市发展越来越好,三线城市越来越被边缘化。

(春运后人口迁徙图,2020数据)


随着政府侧刺激经济,宏观方面增加流动性,过剩的货币在资深玩家的带领下,流入其他行业,会炒热一个个概念,这许多概念里,定会存在不少泡沫,让那些头脑一热的跟风者,成为了韭菜。

所以,对于房价,没有房的人希望不要涨,有房的人期待资产升值。而涨与不涨,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。


也许从今天起,中国真正进入了房价不再持续暴涨的年代,但你一定要明白:


一个房价合理的未来,是需要牺牲千千万万的相关就业,缩减上万亿的土地财政,才能换来,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这种转型的阵痛。


壮士断腕,就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,取得胜利。

因为房价涨了,大家顶多是买不起房子。底层没钱没权的人民只能认命,毕竟他们也掀不起什么水花。但是要是房价跌了,这事儿可就大了去了。

中国房地产这块,利益牵扯太多了。房价一跌,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资产立马缩水,你觉得他们能干?而往往又是这帮既得利益者他们会去闹,去维权,他们比那些底层人民更懂得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利。就比如那些已经买了房子的中产,房子一降价,就跑去退款砸楼盘。当然这还只是一方面。

房子降价这事儿,不是单纯的说就是房企贪心,因为这件事情房企决定不了,背后还有只手在操纵。只要它不让降,谁都降不了。

以下是原答案:


房地产这个局一旦加入了就再难退出。即便是无产者觉得自己光脚的不怕穿鞋的,房价跌穿才好,殊不知所有人都是同一根绳上的蚂蚱。

房子降价,最直接影响的利益方,就是已经买了房子的中产们。这些中产,大多手握一套或多套房,不是正在以贷养房,就是在以贷养房的路上。

对于这些手握多套房产的中产来说,手里的房不单单是个住所,更是一份资产,一个投资的筹码。

有数据显示,中国家庭近80%的资产都是房子。蚂蚁金服的一份报告也表示“2018年,家庭多套房上的住房贷款占比已经高达65.9%,中国家庭债务近六成都集中在房贷”


《中国居民杠杆率和家庭消费信贷问题研究》报告、经济日报


中国有句老话,叫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。投资尤其如此,要分散,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。而现在大部分家庭的资金配比,完全就是一场豪赌。

这也就是为什么,这些中产是最不愿意房子降价的。因为房子一旦降价,中产手里的资产必然大幅缩水,资不抵债。每年,因为房贷还不上而跳楼的人不在少数。



房子降价,另一个直接影响的当然就是房企本身。不少房企走的都是“高周转、高负债、高杠杆”的路子,资金链极其脆弱,不堪一击。这时候要是再遇上房价下跌,资金链断裂,公司亏损难以预估,保不齐就活不下去了。

就拿河南带头不降价的建业来说。2019年,建业地产融资成本3.95亿元,总借贷金额为314.9亿元,较2018年198.5亿元的借贷总额,上升58.6%。2019年拿地面积701万平方米,负债率超90%。房子再降价,亏损必然进一步扩大。



而对于中小型开发商来说,利润比大开发商还要低的多,抗风险能力弱。所以即便是负债累累,他们一般也不愿意降价卖房自救,毕竟就算降价也难逃破产的结局。

有人会说:“中产没钱,房企倒闭,与我又有何干?毕竟我现在一套房都还买不起呢,房价降了我才买的起啊。”

中国人民,苦房价久矣。那些买不起房的人都盼着房价下跌自己就能早日上车。但真相是,房价涨了,底层上车能变中产;房价跌了,中产跌回底层,底层还是底层。

毕竟中产还有个房租收入,底层是吃工资的。老板都吃不上肉,你还能喝上汤吗?

最直观的,房企一倒,房地产相关行业效益直线下降,企业就会采取降薪裁员的方法让公司减少损失。最先被裁掉的就是在公司里的底层员工。所以你还想房价降了能买房?到时候恐怕连找工作都是个问题。

再加上,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企业看中了房地产这块香饽饽,纷纷入局。连毫无关系的企业都开始搞房地产投机。

一向说“不贷款、不参股、不融资、不上市“的老干妈都开始插手房地产负债了,又有多少产业能独善其身呢?



此外,房子还是企业融资的最主要抵押物。2017年,中国银监会曾表示,房地产作为抵押品的占比已经超过了总贷款的三分之一,潜在风险巨大。

因此,大部分企业都入局了房地产,都在这个链条之上,一旦房地产出了问题,就是系统性的金融危机。一损俱损之下,你那点工资,算不了啥。

房价一降,手里持有的房产立马贬值。公司还不起钱,好一点的裁员勉强撑一撑,坏一点的直接倒闭也不是没有可能。到时候失业率就会直线上升,家庭经济陷入瘫痪。

家庭经济瘫痪的下一步,是消费低迷。毕竟大家手里的钱都拿去还债了,也没有收入来源了,哪还有闲钱消费呢?消费减少了,生产也会跟着减少,经济不景气,大家一起倒霉。这是一个恶性循环。

此时,中产作为最脆弱的阶层会瞬间跌落。房价大跌,自家的资产原先有五千万,跌成一千万,心脏顿时受不了了。可他们忘了这房子原来是花一百万买的。中产幻梦不过如此。

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也才过去十多年啊。

这些年,zf一直在努力调控房价,好像给了大家一种错觉:zf也希望降房价。但事实似乎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。

一个残酷的现实是:最不希望房价下降的可能就是地方zf

这几年,很多房企都不太好过。政策收紧,融资收紧,再加上今年“三道红线”一出,很多房企融资无门,降价卖房回款几乎成了他们唯一自救的方法。但问题是,房价可不是房企想降就能降的,有时候也不是房企不愿意出血,而是zf不让。

2019年,很多城市就出现了降价后被zf约谈叫停的情况。湖北恩施某楼盘,因为“大幅降价”被房地产协会红牌警告。那这幅度有多大呢?也就三五百块钱



地方zf之所以对房价把控的这么严格,原因有二。

这第一,是地方zf有维稳的责任。

房子降价确有扰乱市场的嫌疑,而且,刚刚房叔讲过,房价下跌,受损的企业和个人不计其数,会引发社会混乱。这是地方领导非常不愿意看到的:社会一乱,你还想不想混了?

一个生动的例子,是香港。香港回归前后那几年,正是香港楼市火爆之时,房价节节攀升,中产阶级纷纷杀入楼市。到了1997年巅峰时,一般中档住宅的房价达到每平方米8万港元左右,豪宅价格更是高达每平方米20万港元。后来,为限制房价,董建华搞了个“八万五建屋计划”。谁知刚好遇上亚洲金融危机,楼价暴跌。



2000年左右,香港房价暴跌七成,大量中产一夜之间从手握几千万房票变成负资产。



银行没收房产,经济不景气,失业率大幅提高,不少人流落街头,无家可归仍要继续还贷款,难以维持生计。被逼无奈,一些人走上了绝路。

房价降了,董建华本以为自己做了件好事,却没想到人民怨声载道,纷纷呼吁zf救市,遏制房价下跌。最后zf迫于无奈,停止了八万五计划。

所以有时候zf不是不愿意调控房价,而是不能,毕竟房价真的跌了,骂声反而更大,谁也不愿意背这样的黑锅。

第二,某些地方zf财政收入对土地的依赖程度,已经达到了一种畸形的程度。

清华院长李稻葵在某论坛上讲过“只有穷得卖裤子的zf才搞房地产”。这话一点不假。

由于我国的地方财政实行的是分税制,地方zf收上来的税收,有一大半都要上交中央。但鉴于我国地方领导的提拔机制,几乎是唯GDP论。这时候,如果地方领导想要快速提高业绩,快速升迁,必须要通过投资建设来拉动GDP。可钱都上交郭嘉了,没有钱搞建设怎么办呢?

最快的方法就是卖地。地方zf通过土地出让,快速的聚集钱财,积累财富,有了这笔钱,才能继续搞建设,来钱快才能有发展,GDP才会好看。这也就是为什么,很多贫困县在摘帽以后,没有马上发展什么产业,而是首先选择搞房地产,因为穷啊,房地产来钱快啊。


根据易居发布的《2019年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报告》显示,2019年,土地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2.9%,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为7.6万亿元,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1.8%,比2018年上升1.9个百分点,再创新高。



即使是在这近几年经济增速下行、大规模减税降费的背景下,楼市调控影响土地市场,zf仍高度依赖卖地来对冲债务风险。

卖地疯狂的并不仅仅是小地方zf,一些大城市也难逃卖地的魔咒。此处@上海。


血拼有意思:上海主动击破户口壁垒!是抢人,还是抢收秋天的第一茬韭菜?





所以我们就能明白,为什么这些年不管怎么调控,房价都一直居高不下,根源就在“炒地皮”上。开发商想多赚钱,捂地不开发,大量囤地,当然是一方面。而另一方面,地方为了多卖地,能卖高价,背后也是没少使劲儿。

所以我们也能明白,为什么地方zf会对房价这么敏感。因为地方zf已经和房地产深度绑定了。房企要靠zf推进项目,盖楼赚钱。地方zf同样要靠卖地给房企维持财政平衡,这是个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的局面。

一旦房子降价,房企亏损,就会为了少花钱少拿地,这就意味着地方的卖地收入会大幅缩水,财政难以平衡,发展就难以为继,这才是zf不愿意房子降价的根本原因。

一个、两个、三个......当越来越多的地方财政遭到重创,国家经济也必然会受到冲击。

现在再回头看看,这些年zf说的从来都是“房住不炒”,是稳房价,可从来都不是降房价。因为zf担心的是炒房背后的金融风险,而不是单纯的数字增长。所以必须严控房价,楼市不能跌不仅是市场趋势,更是政治正确。

//////////

房地产泡沫是个神奇的东西,它不是已经爆掉,就是在即将爆掉的路上。许多西方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,他们的选择往往是任由其破裂,以此达到出清的目的,这是一种破坏性的创造。但这种方式很显然不适合我国国情。

所以,中国特色的方式,就是稳。通过种种调控手段,把房价冻住。房地产泡沫既无法继续长大,也不会破裂。

对购房人来说,已经陷入了一个身不由己的怪圈,明知道房地产有泡沫,但刚需也不得不入局,入局了希望别在自己这破掉,只好继续相信楼市神话,等待下一个接盘侠。每个人都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能赚钱,但危机真的来临谁又能幸免呢?

有人说,靠房地产发展经济就是饮鸩止渴。事已至此,开弓没有回头箭了。


血拼有意思:没那么简单!房企抱团不降价,背后谁在撑腰?

理由有二:

1)如果房价跌了,就会全面爆发金融危机,是不可承受之重;

2)如果房价跌了,财政怎么办?

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两点,比如我朋友老王。

他觉得,地产下行的情况下,央妈应该通过大放水,来救助楼市。

放水? 通胀? 买房抗通胀? 越买越涨? 越涨越买……从而刺激市场。

这么多年以来,人们经历过太多次货币宽松所推动的房价上涨,也难怪老王会坚信,只要印钞机一开,立马便可以「一涨解千愁」。

但另一些人就显得忧心忡忡了,觉得要是再来一轮 「涨价去库存」,而自己又没上车的话,岂不是阶层又要往下掉?

可问题是:

1) 水,是真的想放就能放的吗?

2) 通胀,难道就一定会稀释债务吗?

3)面对通胀,如果决策者选择加息,岂不是要加剧还贷压力?

搞清楚这些问题很重要,因为如果水放不出来,那么想象中「一涨解千愁」就不会有,如果即将到来的通胀并不是来稀释债务,而是加剧债务的,那现在加杠杆买房,无疑就很不明智。

老王不解:「通胀稀释负债的事,我们过去都经历过,20 年前我爹买第一套房的时候,月供是 1000,当时压力也很大,因为我爹工资才 1200。但你看现在,1000 的月供还叫事么?通胀当然是稀释债务,怎么可能会加剧负债呢?」

过去的经历,对于普通人来说,是经验,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思维禁锢呢?它让很多人选择用「刻舟求剑」地方式看待问题。

必须要意识到,船是在动的,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。

就比如通胀稀释债务这件事,它就有个很明显的问题——只有工资通胀,才能稀释债务!

物价通胀,最直接的作用是增加生活成本,是加剧还债压力,因为你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了嘛。

上述那些问题的结论,我会在文章末尾给出,而在此之前,我们要把这些问题里面所蕴含的经济逻辑给搞清楚了,这样才能真正做到「任凭风起浪,稳坐钓鱼台」。

很多人都有个明显的认知误区,即认为印钞放水,就是央行拧开水龙头,然后就水漫金山了。

其实不是这么回事。

在实际操作中,只有借出来的钱,才真的是钱,你不去借,就没有钱流出来!

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的真正作用之一,就是通过居民的购房贷款,向市场释放货币,所以才有「房地产是印钞机」的说法!

央行虽然掌握印钞大权,但它印了钱,总不能挨家挨户去发吧,它必须以商业银行为发行渠道,通过贷款的方式,发下去。

只有这样的钱,才能行使信用功能,否则就是擦屁股都嫌硬的纸。

也就是说,如果人民群众不去贷款,就没有水放出来。

什么时候大伙儿不想贷款了呢?

一是负债太高,没法背负更多债务,再说银行也不想放贷,还不上的概率很大;

二是对未来预期悲观,贷了款用来干嘛呢?

这样一来,市场中的「水」就会越来越少,不论政策怎么宽松,大家都不为所动。

老王又问啦:「那把贷款发放给企业呗,精准滴灌行不行?」

不行!

企业拿到贷款,它用来干嘛呢?扩大生产吗?生产了又卖给谁呢?

要知道,生产为需求而生!

现在的问题是,国内需求正在一步步萎缩,由于国际通胀,上游的原材料又在涨价,越生产越亏,企业的明智之举是降低产能,你说它贷款干嘛?

总之,在经济周期下行的趋势中,对于企业来说,不是你给它匀口气,它就能缓过来的——它缺的又不只是钱,更缺市场和信心!

「只要放了水,就有市场和信心。09 年和 15 年那会儿,不就是 4 万亿+降首付+降利率,然后房价大涨,激活经济的么?」

不一样!

当时的宏观债务还很低,而现在,居民负债已经涨到了极限水平,再强行增加的话,很多人的贷款就会变成「次级贷」,从而加速问题的爆发:

试想一下,如果一个人负债累累,你还会再借钱给他么?

而且新兴国家的居民信贷参与度,相对发达国家要低得多,很多人由于收入不稳定,没法享受到国有银行的授信,于是存在大量民间借贷。

也就是说,我们实际的居民负债,要比上图所示的多得多。

所以银行也很为难——需要钱的,它不敢放款;

它敢放款的,又变得越来越保守,不想要钱。

这样一来,信贷的水就很难放出来了,就只能走财政扩张这条路。

凯恩斯主义所提倡的,就是通过财政扩张,增加基础建设的投资,一方面创造就业,度过危机;另一方面向市场注入货币,激活流动性。

这种方式发行的货币,有个专业的说法,叫「直升机撒钱」。

「直升机撒钱」和量化宽松(QE)一般是同时进行的,其结果,都是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急速扩张,持有了大量国家背书的财政债券,同时释放出巨量货币。

以美元为例,美国政府发行国债,美联储印钞购买——美债为美元背书,美元给美债兜底——相当于武当派的轻功「梯云纵」,左脚踩右脚,然后上天。

那这样是不是就可以无限印钞了呢?

理论上讲,可以!因为美债的确可以无限展期、无限累积,不就相当于无限印钞么?

既然如此,那干嘛不美联储印钱,美国政府直接拿去用呢?何必还要多一道购债程序,费这么多周折?

这就说明,这道购债程序,仍然对美元超发形成了约束机制。

一般认为,美债利息的规模,必须制在 GDP 的增量之下。

即:债务*利率 < GDP 增量

如果债务增长太快,使利息超出了 GDP 增量,就会出现两种情况:

1)偿债信用遭到质疑。

因为你收入增长的部分,连利息的增长都比不上,那么你的债务只会越积越多,你怎么让人相信你有还债能力呢?

2)劳动收入整体性下降,失业上升,民间债务暴雷。

收入增长的部分,即使全拿去,也不够还利息,就只能把存量部分也拿出一部分,这样的话,人们的劳动收入自然会下降。

比如你以前工资一万,现在虽然工资一万二,但是有五千要被政府收走,用于偿还债务利息,那么你到手的工资就只有七千了,你背着的房贷就可能会暴雷。

内债不是债,但内债是税。

而所谓的宏观调控,就是在「债务*利率 < GDP 增量」的平衡上走钢丝,并不是「面多了加水,水多了加面」那么简单。

现在 GDP 增速下行,逆周期调节又需要增发货币,应该怎么做?

降息!

但你肯定猜到了:「应该没这么简单,降息也一定受什么东西的限制吧?」

不错,有限制!

然而发达国家的限制少,发展中国家的限制多。

为什么呢?

因为发展中国家一旦降息,缩小了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利差,资本就会流出。

比如最近美联储在持续加息,而我们在降息,有不少有识之士担忧中美之间出现利差倒挂,就是出于这个视角所看到的问题——买美债的无风险收益比买 rmb 资产的收益更高,那逐利的资本肯定要往美国流动。

由于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投资,是资本输入国,一旦资本转向流出,增长就会扑街——你不增长,资本又会进一步流出……

然后就跌入了「中等收入陷阱」。

也就是说,南美的悲剧,不算是华尔街的阴谋,因为资本眼中是没有祖国的,只有利润,一旦失去获利空间,它就会流出,这是阳谋!

看出来了吧?越是超发货币,就越是债务高筑,也就越需要低息环境。

越低息,资本收益率又越低……

一旦美联储转向加息,资本流出便不可避免。

比如日本,低增长的锅,就可以甩一部分给高负债带来的低利率。

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日元国际信用良好,日本的低息资金进入了东亚其他国家,使日本分享了发展中国家的增长。而且日本的基尼系数低,收入分配做得更好,所以整个社会对低增长容忍度很高。

但发展中国家没法长期维持低利率,因为容忍不了低增长。

那房地产是怎么推动货币超发的呢?

首先,居民买房,需要拿出储蓄,并向银行贷款,房价越高,银行能贷出的款就越多,流动性也就越充沛。

其次,房价越高,地价也就更高,政府可举债就越多,基建的规模也会越大,这又反过来推高土地溢价,推高房价。

这就形成了一个涨价螺旋:房价涨、地价涨 ? 贷款更多 ? 房价、地价更高……

问题是这个螺旋能否一直转上去,对吧?

不能!

因为它是由债务驱动的,居民买房,要举债,政府投资,也要举债,而债务是存在周期的,有上升周期,就有下降周期。

债务周期怎么理解呢?都借过钱吧,表面上你是向银行借钱,实际上,你是向未来的自己借钱,因为在未来的某一时刻,你必须要压缩消费,以偿还债务。

图片来源:《经济机器是怎么运行的?》
图片来源:《经济机器是怎么运行的?》

借钱消费时,你感觉自己很有钱,偿还债务时,你感觉自己很贫穷,这就是一个人的债务周期。

扩大到整个国家,也是如此。一国的经济,本质上是由无数个交易构成的,在交易中,一个人的收入来自于另一个人的支出,当人们借钱消费时,支出会增加,收入也会增加,反映在宏观经济上,就是繁荣周期。

当人们为了偿还债务而压缩支出时,收入就会减少,反映在宏观经济上,就是衰退周期。

ps:上述逻辑见达利欧的 30 分钟短片《经济机器是怎么运行的?》。

在繁荣周期,债务会产生一个自我强化的上升运动:

1)你能从银行借到多少钱,取决于你的收入水平和抵押资产的价值。

在上升周期,由于债务扩张增加了消费和投资,人们的收入和资产价格都会上涨,进一步增加了借债能力。

2)经济繁荣,会使人们对未来感到乐观,银行承担风险的意愿加强,借贷会变得更容易。

3)人性使然,人们更喜欢借钱花钱,而反感省钱还钱,而且人们很难超越自身经历的局限,无法从更长远的历史周期中获得教训,总是根据个人有限的经验来判断未来,惯性地认为收入将持续上涨,从而不断扩大举债。

4)货币扩张会带来「负债经济」——借钱即赚钱,这是通胀周期(实际利率为负)中的一种现象,它奖励了过度借债的行为。

5)政治上,货币宽松比货币收紧要容易得多,因为政治家需要充分的流动性来维持繁荣,所以在还债周期,支出下降经济失速时,决策者都会放水刺激,比如涨价去库存、QE 等。

放水令政府和居民的债务节节攀升,直到债务周期触顶——居民和政府的收入增长难以覆盖利息时,债务周期就会掉头向下,进入向下的强化螺旋。

衰退周期,由于消费减少,收入下降,债务违约随之增加。

在资产负债表上,一个人的负债是另一个人的资产,债务违约,就意味着资产贬值。

这时银行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从信任变为质疑,不仅不会继续借款,反而会要求提前还款,企业现金流出现危机,违约进一步增加,经济增速下降,失业上升,人们对未来感到悲观,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情况。

上图曲线所反映的,是经济增长率,我们正处在 1 号位——赚到的钱越来越少,要还的债却越来越多。

之后会滑向 2 号位,表现为债务的大规模毁灭。

债务毁灭就相当于资产毁灭,这点很好理解,比如老王欠我 100w,这是他的负债,同时也是我的资产。

假如老王决心当老赖,我又拿他没办法,那他的债务消失了,我的资产也不见了。

综上,当债务周期走到末期,债务扩张就到头了,也就无水可放了。

在专栏《趋势与周期 1:从房地产到金融危机》的最后一篇文章《为什么危机总是一次又一次地爆发》中,我用了一个高度简化的模型,概括性地描述了现代社会的经济循环

简单说就是,资本在「生产?消费」的产业循环基础上,又创造出了一个「负债?资产?货币……」 的金融循环

如果想明白了这个金融循环,也就搞清楚了货币扩张和债务周期之间的联系,那么通过大放水制造大通胀来救助房地产的谣言,就可以不攻自破。

老王说:「你上面所讲的全部逻辑,都建立在『只有债务扩张才能创造货币』这一前提之上,有没有可能绕过债务流程,直接向市场注入货币呢?」

理论上讲,直接撒钱是可能的,货币也可以不要锚。

但现实中为什么没有哪个国家这么干呢?

要理解这个问题,

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

目前,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

App 内查看

经济好的时候——借钱投资、消费——企业盈利增加——股市上涨、资产(房产)上涨——预期未来继续;

一旦经济不好,收入下降、消费不振、资产(股市、房市)下跌——ZF主导放水投资刺激——稳住收入、稳住消费、稳住资产价格——预期好转,又进入新一轮经济“好”时期;

实际上只是把问题留到以后解决,小问题就这么过去了,中国这几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,全球这100多年除了大萧条、08年次贷,基本上也都这么过来的。
但小危机累计一定时间、一定程度终究会爆发成大危机,这就有大萧条和08年次贷危机

Z国现在是小危机还是大危机?

目前还不好下结论,至少我们过去40多年都还没有发生大危机,08年全球一片哀嚎,我们短暂停摆后迅速恢复,全年GDP增长9%。

达利欧说过,经济危机本质是债务危机,简单说就是之前借的债还不上。
债务分为:政府债务、企业债务、个人债务。

政府债务包括地方债跟中央债,只要政权稳定,理论上债务占GPD比重可以很高,日本早就超过300%,没多大问题。

截至2020年末,全国政府债务余额46.55万亿元,政府债务余额与GDP的比重为45.8%,这两年虽然有所提高,但总体还有较大空间,这也是为什么各地方政府不断举债重要原因之一,反正到头来有中央兜底。(以下是地方债情况)

要是中央不兜底,那就破产处理或者找人接盘,破产直接拖垮地方银行,找人接盘就是reits,美其名曰“证券化”,项目质量先好后差,这是行业基本规律,参考美国次贷危机形成。企业债务包括金融企业债和非金融企业债务

一次大金融危机必然伴随着大量企业破产和债务清算,不管是金融企业还是非金融企业,债务危机爆发都是因为经济好的时候杠杆加太高,一旦收入跟不上就完蛋,比如某大。

金融企业,特别是银行,本身就是负债经营,负债率普遍90%,相当于10倍杠杆,一旦危机来临,他们都是先行指标,看下最新银行市盈率市净率。按照市值高低排序:

市盈率可以理解为你要是有足够多钱,买下公司多少年能赚回来(利润)。现在大部分银行市盈率3-5,也就是现在盈利不变情况下,你花钱买下银行3-5年就赚回来,还赚一个银行!前提是银行未来3-5依旧这么赚钱,金融行业是非常敏感,这个数据非常低,要么代表非常低估、要么代表非常危险。同理市净率也是如此,市净率=价格/净资产,市净率低于0.5,相当于1块钱,买到价值2块钱东西,现在银行股普遍都是这样。

大危机必然伴随金融企业破产,先是小公司、小银行,然后逐渐蔓延到大公司、大银行,直到ZF出手,现在大家看到巨赚钱四大行,二十年前都是靠财政部发债借钱救起来的。

个人债务违约潮来临

前几年p2p野蛮生长,很多人举债超前消费,三年疫情突如其来,破产中小企业不在少数,2013-2021年失信执行人数量。

根据阿里拍卖数据显示,2017年全国住宅用房法拍房数量为9000套,2018年2万套,2019年50万套,到2020年133万套,2021年则高达168万套。截至2022年2月20日,全国住宅用房法拍房数量已经到达175万套!2021年相比2017年法拍房数量竟然增加了185倍!

按照最近房价趋势,有机构预计到年底法拍房数量将达到500W,这是多么恐怖数据,按照每套100平计算,5亿平米,这还只是已经进入到法拍市场,跟失信执行人一样,没有经过法院都不在统计范围中,最新数据今年1-7月份房屋销售面积也就不到8亿平米。

不管是失信执行人还是法拍房,我相信其中大部份一开始都想正常履约,只是事情发展跟预期不一样,然后主动或被动失信,没有办法的事,这也是基本债务危机中重要一环。

除了债务危机,经济危机来临前还有一个重要表现,就是大公司不断收缩业务,缩减人员,储备现金用来抵抗风险,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,只有活下去才有机会。个人也是如此。

对股市而言,最好情况是危机来临前,手握现金等待最惨阶段抄底,然后就是慢慢数钱,一个普通人只要正常把握1-2次就能够实现财务自由,关键是最惨时候不好判断,很多时候都是进场太早导致错失良机。

就现在而言,还没有到最惨时候,至少股市还没有,考虑到目前流动性足够,阶段性机会是有的,但机会一天天减少,风险迟早会来,不知道是什么时候,盯住自己账户,控制最大损失,然后等。

原文:《现金为王!@王训

一、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,日本开启一轮GDP高增长时期,增速中位数8-10%,持续时间超过20年,1975年之后开始放缓;中国GDP在2015年之前20年平均增速8%以上,2015年之后“主动”提出L型经济,增速回到6-7%。

日本实际GDP

二、70年代初期日本人口出生率开始快速回落,1971年日本65岁以上占比7.05%;中国新出生人口数据2016年开始快速下跌,2021年中国65岁以上占比已经是14.1%。

从作为买房主力的 20-49 岁人口占比来看,日本在1970-1975 年见顶后进入趋势性下滑,中国则在 2011 年见顶后,出现了比日本1975-1990 年更快 的下滑。2020 年我国 20-49 岁人口占比为 44.7%,与 1985 年的日本相近

日本人口情况
中国新出生人口数据

三、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由 2006年末的 10.8%大幅增长至 2021年末的 61.6%,绝对水平与1988年的日本相近,2016-2020 年的增长速度与日本 1987-1990 年的速度相近

根据东京都都市整备局的数据,1985 年至 1989 年东京房价收入比由 5.0 倍升至 11.9 倍,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 快速回落。相比之下,2020 年中国 50 大中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为 12.4 倍,不可谓不高;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是更达到 24.3 倍。

四、1985年至1990年,“住专”公司贷款规模由 5.04 万亿日元猛增至12.5万亿日元,其中企业贷款增量超过7万亿日元【住专:住宅金融专业公司,主要是为了绕开限制为个人购买地产提供抵押贷款】;在中国就是城投公司的地方债,从2015年正式发行以来仅经过8年时间,余额迅速上升,截至2022年7月底,地方债存量余额约34.5万亿元,城投公司就是地方政府为了更好更灵活创造GDP(搞钱)手段。

五、日本房价在1990年到达阶段性高点,对应中国2017-2018前后;经过短暂下行后,快速冲顶1995年前后到达高点,地产投资高位回落,对应中国2021-2022,你问接下来怎么走?在经济稳定性运行情况下,可能维持2017-2018价格很长一段时间,这也是ZF希望看到的。

日本私人住宅价格

六、日本地产泡沫破灭时候,出现一批“僵尸银行支持企业”,跟最近两年国内模式简直一摸一样,本质上就是“拖字诀”。

七、未来解决方案:城投公司高价买地,保住土地价格——政策限制新房价格下跌幅度,稳住买房群体——放开二手房市场交易,毕竟政府要创收——有实力房企联合城投公司开发,或低价回购房产(烂尾楼),用于扩大公租房,稳住生育——稳步推进房产税,这个周期在10年以上。

哪些刚需,指望房价快速暴跌的,估计会失望了,除非遇到大经济危机,才能加速房价回归。什么危机【TH】,大家都懂,那会是难得一遇抄底房产的机会,时间估计2027年前后。

全文完。原创首发 @王训房地产未来五年

热门文章排行

最新资讯文章

回顶部

平台注册入口